中国治沙学会胡培兴:推动光伏治沙试验示范区建设
3月20日,国家林草局原荒漠司副司长、中国治沙学会副会长胡培兴在“第十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大会”上围绕中国荒漠化现状、防沙治沙及光伏治沙探索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表示,国家9大清洁能源基地有6个布局在三北地区与全国防沙治沙主战场高度重合,光伏与治沙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承载起新能源发展的新希望。
胡培兴表示,中国荒漠化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近年来,中国在沙化土地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连续20年持续减少,年递减6670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然而,胡培兴也坦言,目前我国沙区生态治理仍面临巨大挑战。生态投入不足、沙漠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乡村振兴乏力、经济效益不高,成为制约沙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他强调,“光伏治沙”模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胡培兴表示,光伏电站建设引起了电站区水光热再分配,光伏阵列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减少了太阳光对地表的直接辐射、降低了局地风速和蒸发量,能改善旱区电站及周边微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度,光伏板清洗又能对落水点周边土地进行补灌,使旱地具备了生物治沙、生态种植甚至发展生态产业的可能性。
他进一步指出,国家9大清洁能源基地中有6个布局在我国的三北地区,“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与全国防沙治沙主战场高度重合,体现出光伏与治沙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据测算,光伏治沙模式不仅生态效益显著,而且综合经济效益明显,亩年产值可达1.06万元。
为推动光伏治沙高质量发展,胡培兴提出具体建议:“建设光伏治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光伏治沙国际交流中心,为光伏治沙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为大国外交和光伏治沙搭建国际合作平台。重视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生态环境研究与保护修复,推动建设一批具有长期科研基地功能和荒漠化防治特色的风光基地,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探索新模式、打造新样板、提供新方案。”
胡培兴强调,推进光伏治沙在国家政策层面持续优化。近期国家林草局已与自然资源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规范用地用草。
胡培兴最后表示,未来我们将携手社会各有关方面,以《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为指导,以沙戈荒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光伏与治沙融合发展,实现新能源产业与生态产业融合,推动光伏治沙试验示范区建设,出台支持光伏治沙融合发展的政策,共谋零碳新蓝海,共寻转型新方向,共享发展新成果,把沙区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同世界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经验。
来源:能源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