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 第916期

以新模式激发水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新活力

近日,浙江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该工程由中国电建集团承建,是关系千万人民饮水安全、健康及钱塘江水资源科学配置的重大民生工程。图为千岛湖波光粼粼,与碧空交相辉映。(中国电建新闻中心供图)

 

□向海平

 

新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军,但其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性,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接入,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新形势下,做好水电和新能源协同发展是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破解能源所谓“不可能三角”,实现能源供给安全可靠、清洁低碳、成本合理的重要路径。

 

协同发展,助力全面绿色转型

 

当前,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明确提出“碳中和”或“净零”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和路线图,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约占全部电力新增装机的86%;截至2023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38.7亿千瓦。2023年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有关各方提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至3倍的宏伟目标,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我国积极参与并认真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的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削减碳排放强度。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产业水平、清洁替代等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超3亿千瓦,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超80%,占全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一半以上;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5.17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占比中历史性超过50%,约占全球的40%,实现了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同时,水电和新能源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我国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水电是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国的优势资源。水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是促进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水电机组启停迅速、运行方式灵活、负荷跟踪能力强,可根据电网需求进行灵活电力调节,发挥长时储能作用,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从而带动更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利用。

 

我国水力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6.87亿千瓦,居世界首位。截至2023年底,我国水电装机规模达4.2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7亿千瓦,约占全球的30%,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依托重大工程建设,水电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全产业链体系全球领先,建成了三峡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等标志性水电工程;建立了“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水电开发机制,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梯级开发格局基本形成。2023年,水电发电量1.28万亿千瓦时,在全国总发电量中占比约13.8%,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清洁优质电能,有力保障了能源供应,助力全面绿色转型。

 

与此同时,截至2023年底,我国抽水蓄能在运规模突破5000万千瓦,在建及核准待建规模接近1.8亿千瓦,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和调度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服务能源电力绿色转型、响应电网灵活调节需求等方面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创新引领,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面对深刻复杂的国内外能源形势,新时代水电和新能源事业大有可为,水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前景广阔,我国高度重视水电与新能源协同互补发展。

 

国家能源局认真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着眼于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立足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机遇、直面问题挑战、加强创新引领,从三方面推动水电和新能源协同融合,助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流域水风光一体化模式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活力。依托流域水电调节能力,带动流域周边风光新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实施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有利于提高流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升水电保供能力和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是新时期科学开发水电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推进水电和新能源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国家能源局积极推进水风光一体化规划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水风光一体化规划系统研究,印发全国首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并在金沙江上游等流域谋划布局了一批水风光基地,全国水风光融合协同发展蓄势待发。下一步将做深做实水风光一体化规划,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以新模式激发水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新活力。

 

二是以高水平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能源电力领域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能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应立足于水电和新能源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加大工程前沿与核心技术创新攻关,攻克技术难题。着眼于基础技术研究,开展流域水风光一体化资源配置、调度运行、市场消纳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加强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建立健全水风光内在统一、有机融合、高效经济的耦合运行方式及互补调度运行机制。同时,聚焦协同发展的“堵点”“难点”,完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让创新源泉持续奔腾涌流。

 

三是以国际合作交流共促全球能源转型。依托“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金砖国家能源合作等多项全球、区域及多边双边重点合作机制,深化与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重要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以高质量论坛、高层次互访等方式,加强政府、智库、企业和金融机构沟通协作,实现国际先进理念、技术与实践的共享共赢,共同促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者系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