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充电宝”持续扩容出新,新型储能产业在京快速成长

手机电量不足时,一台成人手掌大的充电宝就能救急。一度需要“看天吃饭”的可再生能源,也将拥有“超级充电宝”——依托技术创新优势,一批京企研发生产的新型储能装备,正在为电网调峰调频、新能源消纳、应急救援等场景持续赋能。放眼北京,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不断推陈出新的“超级充电宝”们持续升级。

身材不变容量增长近4成  

中关村房山园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源智储近3万平方米的智能工厂内,自动化堆垛机在原材料仓库间忙碌,无人送料车在工序间穿梭。两条自动化生产线上,钢铁手臂稳稳地抓住电池,精准放入电池包内。十几分钟,一个电池模组就生产完成。投产仅1年多,双生产线的产能已达6000兆瓦时,生产的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全国第三。  

“电池储能系统‘遇冷则弱、遇热则危’,要确保储能系统安全高效,电池组件的一致性很关键。”新源智储总经理连湛伟说,大量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产品边生产边检测,让成千上万个电池组件保持“步调”一致。  

不仅如此,该公司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设的储能电站智慧运营平台脑力十足,大数据和大模型技术可以精准预测故障告警,产品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电池循环寿命比传统储能电站提升15%,同时大幅降低运维成本。  
约半个月前,该公司研发的5兆瓦时液冷储能系统在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亮相,20尺标准集装箱的电池容量增长近40%。他们还瞄准6兆瓦时的体量继续扩容,目前产品正在设计测试,很快将投入市场。  

一园汇聚上下游企业  

“公司是2021年落地房山园的。在园区的支持下,从工厂启动改造到首台产品下线,常规需要一两年的流程,我们只用了7个月。”连湛伟回忆,园区起初略显冷清,如今越来越热闹了。从电池生产所需的石墨烯新材料到适配储能系统的集装箱,都能在园区里找到配套企业。  

“园区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的是上下游产业供给的优势,产品运输、设备服务等相关成本的降低,能进一步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他说。  

北京可感可知公司主要从事储能项目消防安全防护配套,和新源智储相距不过30米。最近1年,该公司为超过10吉瓦时的储能项目提供了安全防护支持。  

这座园区是一个缩影。近几年,本市新型储能产业化进程加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也是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他说,随着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不断提升,这些“超级充电宝”成为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新型“超级充电宝”加速生长  

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一批新型物理储能、化学储能技术也正在本市加速生长。  

国内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单体电堆在亦庄诞生。“从原理上,这款电池没有起火爆炸的风险。”北京绿钒市场部工作人员文佳自信地说,该技术将电解液与电堆分离储存,电池反应产生的热量被流动的电解液带走,内部不会发生热量堆积。目前,这家仅成立1年多的企业已有兆瓦级示范项目落地。  

在卫星上高速旋转的飞轮,也“转”进了储能领域。在顺义区,泓慧能源生产的飞轮储能设备取代了蓄电池,用于不间断电源(UPS)供电。在真空中,金属转子每分钟转上几万圈,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存储起来。依托北京高校研发团队20余年的技术积淀,今年该企业将进入商业推广阶段,产品销售额预计增长数倍。  

中储国能建成国际首套1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中科海钠率先建成吉瓦时级生产基地,卫蓝新能源打造280安时储能固态电池……依托本市高校、科研院所聚集优势,新型储能企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本市已经成为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技术的重要发源地。部分储能领军企业营业收入实现连续两年增长超200%。  

当下,昌平区和房山区的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已经启动建设。未来,本市还将加快新型储能前沿性技术突破,聚焦优势领域,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推动京津冀新型储能产业联动规模化发展。

来源:北京经信局微信公众号

2024-04-23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