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报目录

05版
07版
06版
08版

全国两会奏响“电氢能源体系”序曲

□ 吴 昊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任务,能源行业正在凝聚共识,续写能源革命的新篇章。

在能源革命的进程中,以电力和氢能为主的二次能源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推动“电氢能源体系”的形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再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电力系统的转型和氢能产业的发展,同样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转型任务日趋迫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十年,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能源转型不断向纵深推进,已为新型能源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章建华指出,新型能源体系有三方面核心要义。一是能源安全可靠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有力维护国家安全;二是创新引领能源发展,技术主导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构筑形成,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三是能源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能源结构加快调整优化,能源清洁化开发利用和综合效率达到先进水平,引领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不过,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电力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指出,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是,当前存在“新能源+储能”整体利用率低、成本高、效益低的情况,相关市场机制需要加快完善落地。

同时,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氢能领域,也同样存在一些管理机制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济萍表示,在现有的相关行业管理规范中,大多数地区仍将氢能列为“危化品”进行管理,致使基层在绿色能源制氢、加氢产业项目落户过程中阻力重重,从而直接制约了氢能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

加快电力系统转型

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速,电力系统的转型要求也随之日益迫切。全国政协委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阮前途指出,十年来,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进入快速增长期,但因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而引发的案例在国际上也时常出现。

阮前途强调,随着新能源电力占比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加快建设。在他看来,应坚持先立后破,科学确定“煤电+新能源”的组合比例,在加强各省协同联动的同时,还需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和市场机制,激励重点领域发展,多举措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面对新能源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新挑战,一些新技术的突破成为关键。“当前,数字化、绿色化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产业发展竞争格局。”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提出,应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孟振平建议,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升级,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他表示,要支持电网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

与此同时,储能技术的发展也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恒基兆业集团主席、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主席李家杰认为,储能作为一种电网优质的灵活性调节资源,可有效平衡新能源电力与电量的关系,有效解决新能源并网难等问题。他建议,加强技术攻关和试点示范,推动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

健全氢能管理体系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但目前来看,其发展仍然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锦龙认为,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姚锦龙建议,引导传统能源企业布局氢能与传统能源产业耦合发展,并鼓励企业开展氢能零碳园区和分布式热电联供等示范应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政策模式创新并加强重点项目协调。设立氢能综合应用示范专项资金,打造国家级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提前布局,做好培育氢交易市场基础工作。

在氢能产业链中,目前,储运环节存在着运输半径小、成本高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李家杰建议,将香港已成熟使用的天然气掺氢经验引入内地,在内地进行试点推广。此举既能降低天然气的碳排放,又是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的输氢方式,能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此外,针对氢能产业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薛济萍表示,要健全氢能产业管理体系。国家层面统筹建立氢能管理机制,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着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瓶颈,尽快制定完善氢能的配套标准法规和支持政策,明确运营管理部门及相应职责,让氢气回归能源属性。

薛济萍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激励措施,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实施绿氢售价补贴政策,缩小绿氢与灰氢、蓝氢的成本差距,促使其具备竞争力,为推动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阶段性的竞争缓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