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双碳”广阔空间 光伏赋能乡村振兴

在青海省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里,工作人员在电站巡检。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 吴 昊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二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可再生能源与“三农”的融合迎来新的机遇,尤其是光伏发电产业,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扎根千乡万村,在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同时,为能源革命的推进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政策利好

助力乡村绿色振兴

“双碳”新形势下,光伏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光伏产业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得以高密度地不断明确。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在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发展光伏产业。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

与此同时,光伏行业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完善,也为其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熊敏峰表示,2022年,国家以九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印发《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行业发展提供规划引导、稳定预期,形成部门合力,发挥积极作用。

在《规划》中,多处提及推动乡村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其中强调,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利用乡村建筑屋顶、院落空地、田间地头、设施农业、集体闲置土地、通过村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农民参股等方式,推进分布式光伏发展,在提升乡村绿色电力自给率的同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中央政策的持续引导,光伏助力乡村振兴也成为地方发力的重点。2023年春节过后,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1月28日,江苏省盐城市明确深入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1月31日,《海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出台并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地区光伏发展,推进农房节能改造和绿色农房建设。

进入2月,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光伏发电的地方政策更是频频发布。2月6日,山东省能源局公布全省首批绿色能源发展标杆乡镇和标杆村名单;2月7日,浙江省海盐县明确提出支持建设符合规定的农光互补项目;2月9日,天津市发展改革委提出实施农房屋顶光伏行动……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光伏产业在乡村快速布局的大幕正徐徐拉开。

“点亮”屋顶

户用光伏大有可为

光伏产业得以赋能乡村绿色振兴,离不开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指出,2014年起,我国企业、研究机构的光伏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多次刷新,已打破纪录56次。在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应用端也持续取得亮眼成绩。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87.41吉瓦,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

其中,与乡村紧密相关的分布式光伏,尤其是户用光伏,已成为引领光伏装机增长的主力。据熊敏峰介绍,2022年,分布式光伏年新增装机首次突破5000万千瓦,达到5111万千瓦,同比增长75%,占全部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的60%,成为新增光伏装机的首要力量,并呈现集中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户用光伏“三分天下”的新格局。

户用光伏的“逆袭”,得益于2021年以来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的推进。2021年9月,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包含676个县(市、区)的开发试点名单,激发了乡村地区户用光伏市场的潜力。熊敏峰表示:“2022年,国家能源局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组织开展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与重要抓手。”

在政策持续发力的同时,光伏企业也在加快推动户用光伏的布局,并通过模式创新,“点亮”千乡万村的屋顶。作为国内最早投身于户用光伏行业的企业之一,正泰安能数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泰安能”)通过在千乡万村建设电站,为超80万户家庭带去绿色能源和持续收益。

依托“发、储、输、变、配、售、用”全产业链优势,正泰安能推出合作开发、光伏贷、经营性租赁三大品类,制定斜屋顶、平屋顶、平改坡、阳光棚等多场景解决方案。同时,正泰安能锚定绿色能源发展趋势,提前布局,求新求变。正泰安能总裁卢凯表示:“正泰安能抓住新的产业革命机会,致力于帮助普通家庭实现新能源的生产消费一体化,持续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融合发展

模式创新引领未来

随着光伏技术持续提升,光伏的模式创新也在不断为助力乡村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光伏行业要拓展光伏应用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熊敏峰认为,光伏发电兼容性强,能够与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空间的综合效益与增值利用,优势明显。

当前,光伏与多领域融合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并呈现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在乡村地区,光伏正在开辟新的应用场景,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结合,形成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样化的模式,实现农业科技化、农民增收,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腹地的沉湖林业科技示范区内,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地排列在广阔的湖面上,蔚为壮观,2022年7月并网的通威天门一期100兆瓦渔光一体项目坐落于此。该项目采用通威集团独有的专利——柔性支架安装方式,大跨度、高净空解决了渔业养殖“三通”(光通、水通、气通)问题,项目投运后年均发电约1.07亿千瓦时,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电站与养殖业相结合,在鱼塘上建设光伏电站,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充分发挥太阳能发电与渔业发展的协同优势。作为首创渔光一体模式的光伏企业,通威集团在该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近日,由通威新能源编制的全国首个“渔光一体”地方标准《渔光一体池塘技术通则》在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正式公布,将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光伏发电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多领域的融合,不仅提供清洁能源、就业岗位,还能创造经济价值,改善生态环境,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随着“光伏+”模式的持续创新,乡村绿色振兴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2023-02-22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