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 水来了 生活越来越美好

——中国石化精准扶助甘肃东乡布楞沟流域脱贫纪实

□ 刘江波 宁 彬

5月的东乡布楞沟,已经有几分暑热。马麦志新家的水泥地院子里,一台洗衣机正在嗡嗡工作。自来水龙头旁的石壁上,写着“致富感恩共产党”。老马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晒衣服一边说:“多亏了总书记,现在这样的生活,5年前我想都不敢想。”

5年前的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山路、踩着黄土来到布楞沟村,拉着老乡的手,嘘寒问暖。看到群众出行吃水都成问题,他说:“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给布楞沟流域群众以希望、信心和动力,也成了地方各级政府为之奋斗的方向!

布楞沟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该流域涉及6个乡镇25个行政村26,787人。流域内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单一,2012年人均纯收入1624元,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等问题十分突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自我脱贫能力低,是全县最偏僻、居住最分散、经济发展最落后、生活条件最恶劣的地方。

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中央企业责无旁贷。党中央把定点帮扶东乡县布楞沟流域的光荣任务交给了中国石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5年来,中国石化与地方政府一道,持续将精准扶贫向纵深领域推进。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有效解决了布楞沟流域行路、吃水、上学、生态等最紧迫的民生难题。

一条幸福路改变想法

十几年前,最小的儿子刚出生3个月,马外那西和妻子马麦热就带着孩子来到兰州海石湾,租房住,打零工。他们都不愿意回到家乡,“家里条件太差,生活太难了”。

马外那西的家乡就在布楞沟村。布楞沟在东乡语中的意思是“悬崖边的村落”。站在黄土峁上,放眼望去,千沟万壑,尽是黄土。进入夏季,每家每户都把门前的集雨场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着雨水降临,好把水窖灌满,这一年全家人和牲畜喝的水,就全指望它了。

更多时候,人们只能驾着驴车,翻山越岭到14公里外的达板镇买水喝,加上运费,一吨水要120元。

面对这样的环境,马外那西决定留在兰州,以后就不回来了。但一条幸福路的建成,改变了他的想法。

2013年3月,施工队伍来到这里,勘察、测量、施工。村里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听说是修路,村民们开心得拍手。2013年5月,布楞沟村20公里的“惠民路”通车,蜿蜒的山路不再尘土飞扬,致富的脚步不再犹豫彷徨。截至目前,布楞沟流域通村道路已经达到70公里,整个流域实现水泥路网覆盖。有了新的路,村民们也赶上了时髦,有几户人家开上了小汽车。

土特产可以运输出去了,外面的新鲜事物也进来了,农民马占良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花儿,“河州的牡丹开了花,花香飘到了天下。国企连心路修到了家,老百姓舒坦着笑哈。”

路修通了,水也引进来了。“院子里就是自来水,拧开就可以用。”马麦志开心地说。5年来,117座蓄水池、327公里供水管网出现在布楞沟,1.3万人用上了自来水。布楞沟从此告别了靠车拉、靠驴驮、靠人背的吃水历史。吃水不发愁了,村民生活方式都有了变化,村民们的衣服干净了,腰板挺直了,脸上喜悦取代了愁容。

就在这一年,马外那西和妻子结束漂泊,回到老家。他们认为,村子今后的发展肯定会大不一样。

夫妻二人的判断没有错,回来后他们就赶上了移民搬迁,住进了新农村住房。凭着在外面打工积累的经验,马外那西贷款养起了羊,马麦热在家试着开办农家乐。“路修好了,水通了,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有机涵养群众的“造血”功能

5年前,马麦志和妻子马麦勒则种植2.5亩玉米、3亩马铃薯,养了5只羊,大儿子外出打工,一年的经营性纯收入962.5元,工资性纯收入1200元,一家人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因为村里没有产业,马麦志只能靠天吃饭。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向纵深领域推进,通过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有机涵养群众的“造血”功能,成为扶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布楞沟的羊肉好,但是羊的养殖不成规模,之前村里养羊最多的马建英也就养了16只羊。现在,中国石化帮助村民修建2665间牛羊暖棚圈舍,养殖规模一下子上来了。玉米、马铃薯是黄土地常见的农作物,但以前产量不高。当地向农民大力推广玉米地膜种植技术和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累计推广种植全膜玉米2.7万亩、脱毒马铃薯7420亩,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业的规模和产值。

东乡县地处兰州、临夏交通要道,处于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内,是丝绸古道南路“回藏风情线”上的重要通道,也是黄河三峡旅游开发板块上的重要节点。当地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旅游,同时启动民宿项目,利用群众闲置房屋打造农庄式驿站。

同时,遍布全国的2.5万个易捷便利店充分发挥销售网络优势,大力推销东乡等甘肃农牧产品。极臻甘肃电商平台更是通过网络,将东乡特色产品销往全国。

现在,马麦志的老房子已变成了布楞沟村史馆,他负责村史馆的卫生保洁,每月有500元工资。妻子则在布楞沟小学食堂工作,每月收入1000元。家里还养了更多的羊,种了全膜玉米、脱毒马铃薯等。2017年家庭年人均收入5338元。

马大五德看到家乡可喜的变化,决定回乡创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投资450万元成立了布楞沟村润泽养殖有限公司。他说,在政府和央企的帮助下,他们的羊不愁销路。谈及未来的发展,马大五德计划建设屠宰加工厂。

5年时间,布楞沟村的面貌发生巨变,昔日的模样只能在村史馆看到了。

扶贫先扶智扶智抓教育

“以前布楞沟小学条件简陋,孩子们只能上到三年级,四年级以后就要到达板镇上学,有的甚至到亲戚家去借读,孩子们渴求知识,但教学条件太艰苦。”学校校长张学虎介绍。

扶贫先扶智,扶智抓教育。2013年,布楞沟小学整体搬迁到新校舍。新的学校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平方米,不仅有教学楼、图书室,还有计算机教室和操场。小学6个年级的孩子都可以在这里上学。现在,孩子们在崭新的教室读书,在橡胶跑道上奔跑,在计算机室接触新知识。

企地合作对中岭学校、东乡四中、高山学校进行改扩建,配备教育教学设备、发放学生用品,受益学生达1.5万人。在县民族中学开办中国石化希望班、启航班、励志班和筑梦班并设立助学金,资助贫困生。布楞沟村还建起了妇女培训基地,针对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2个村的贫困妇女开展手工编织技能培训,帮助布楞沟流域贫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增收致富。培训内容以手工串珠、丝网花制作、布鞋加工、民族小饰品、刺绣香包、花馃馃食品为主,通过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手工艺相结合,转型升级,帮助妇女打造布楞沟手工制品品牌。

截至目前,基地举办各类手工技能培训班15期,培训妇女达500人次,产生效益10万元,其中带动布楞沟村建档立卡户妇女32人,人均增收2000元。同时,县里开展精准扶贫带头人专题培训班,组织村民赴宁夏学习种养殖技术,实施带薪培训,发展餐饮业试点工程。

现在,布楞沟的年轻劳动力大多有了一技之长,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有了自信也有了能力。

“没有文化,到外地去,连厕所都分不清,以前村里很多人干活儿只能靠苦力。”村民马占海对教育看得很重。

往日的荒山有了新面貌,布楞沟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县里用3年时间对布楞沟流域部分区域实施梯田整理和生态经济林工程,已种植经济林4150亩。

在新建的布楞沟村委会办公室里,设有卫生室、文化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县里专门调来医护人员,一般的小病都可以在这里解决,村民们再也不用跑去县城看病。

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后决定不走了,要留在这里建设家乡。

正如花儿里唱的,“山间大道已通畅,校园里面歌声朗。世世代代谁曾想,穷山变成幸福庄。”

2018-09-18 16:11